作者:Paul E. Peterson

翻译:Ging Lam

本文系Education Next杂志纪念《Coleman报告》发表50周年的系列评论之一。

曾有资深同事告诉我,一位学者能称得上明星,至少要包含5方面条件。尽管此前我曾竭尽全力想将此条件修饰为1个方面。但对James Coleman而言,即使按照最严苛的标准,他毫无疑问仍属于明星行列。因为仅看他对学校研究做出的贡献,我们也能轻而易举数出5个方面来。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他乃是《教育机会平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一书的资深作者。这本大头部著作由美国1964民权法案(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和教育部委托撰写。该书发现,非裔美国学生总是被限制在劣等学校(inferior schools),其缘由并非是学校资源因种族构成而异,而是因地区而异。学生成绩并不取决于其所花的学费多少,而仅是略微取决于其所属学校老师的教学经验。同时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其他家庭背景特征对学生成绩也极其重要的。而在学校中,同龄人对学生成绩亦有重要影响,即黑人如果有机会和白人一起上学,前者的成绩会变得更好,而后者的成绩在混合班级中也不会有所下降。但美国约翰逊政府(Lyndon Johnson Administration)对这一调查结果有诸多不满,打一开始便试图隐瞒这份报告,但后来意识到没有其他学者能够为学校种族隔离问题提供更好的解释。

虽然Coleman开展教育平等研究时仅有38岁,但他已具备显赫的声望。在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青少年社会(The Adolescent Society)》中,他指出大多数高中学生从学业中脱轨并厌恶他们的老师,是因为像啦啦队长和足球明星等给学校带来荣誉的学生才受到表彰,而勤奋好学的书呆子因为提高了分数的整体分布曲线而被社交孤立。

为了修复教育系统的问题,Coleman提出了一项学术博弈设计。在这项博弈中,一个学校的学生团队仅与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竞争。虽然Coleman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这一博弈构想,但现代技术已为实现这一想法创造了机会。

在教育平等研究之后,Coleman开始崭新的、甚至更具有争议的研究选题。当他揭示白人在中心城市废除种族隔离之后会加速向郊区搬迁,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便呼吁学界对Coleman进行公开谴责并声称要开除Coleman的会籍,理由是他“煽风点火”。Coleman最后勉强免于被除名。欣慰的是,如今已很少有人质疑Coleman的研究发现。

Coleman成为了择校运动的启明星。他的报告指出,能够进入天主教学校的学生,其学业成绩会表现得更好,尤其对于少数族裔背景的学生而言。“天主教学校受益于他们的拥有信任属性的社会关系网络,这构成了一种‘社会资本’的形式”,Coleman认为,“家庭之外就属社会资本更重要……这些社会资本由天主教学校周围的宗教社区所提供……对青年人的发展具有价值……这些社会资本存在于功能性共同体,即学生家长间的实质社会关系之中。”

随着这份报告的发布,Coleman观念发生了大转变:他坚信学校其实可以有所作为。但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而非学校的物资条件。批评Coleman的人对此表达了愤慨。“这份报告逾越了纯粹学术性探究的领域”,一位哈佛大学教授批评道。《纽约时报》则抱怨说,“社会学家根据自己的错误预测来寻求舆论上的明星地位,这无疑是自找麻烦!”尽管如此,Coleman还是掀起了一场择校运动。在随后的数十年间,这场运动的实质利益和意义都不断增加。

虽然Coleman的五项研究受到其所处时代的限制,其方法论都有缺陷。但在这半个世纪以来,Coleman的工作已然改变了教育研究、学校政治和政策的形态。现在是对Coleman研究的持久意义进行公正评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