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学术主页显得更为正式,我购置了新域名,为ginglam.com。如果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键入域名,会直接加载SSL安全协议并显示为https://ginglam.com 。由于我用来托管静态网页的平台似乎不能同时设置两个域名都加载SSL协议,原域名ginglam.me虽然可以定位至本页,但浏览器会提示协议过期,须添加信任才能继续访问。而原域名将保留到3月底。

最近,华科校园邮箱在学生毕业后被回收之事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熟悉科研工作的同仁应该知道,校园邮箱是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工具,保留校园邮箱终身使用权是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惯例,Google一下“lifetime email service + university”便知道。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必要性:假如一名研究生自入学之初就把校园邮箱作为主要工作邮箱,那么在校期间的发表论文的通讯方式、国外同行电邮交流名片、学术刊物的出版在线订阅、学术会议信息RSS更新以及无数与学术活动有关的事情,都已经与校园邮箱紧密捆版在一起。我认为华中科技大学这样简单粗暴的管理,显得“十分外行”。

也许有人问,如果这位学生日后辗转多个高校求学或工作,邮箱也一直更换,终身使用权不就意味着资源浪费?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一方面,几乎所有的邮箱都有“自动转发”的功能,原邮箱可以继续接收邮件并转发到新的邮箱。如果是重要联系人通过旧邮箱与本人联系,我们也可以用新邮箱及时获收到这份邮件,并在用新邮箱回复时提醒对方新的邮箱地址。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即邮箱作为论文通讯地址的学术联络地位,要求校园邮箱的终身使用权成为必须。我早年给国外不少论文和专著作者发邮件请教学术问题时,并没有有意识地查找该作者的新邮件地址,而是遵照论文和专著的通讯方式去联络。其中一位作者曾在90年代发表过重要的政治科学方法论文(还开发了R package,不过没有更新)。他毕业后没有留在学界,但他仍能接受和回复我的信息。想必他求学时期的邮箱没有暂停服务吧。同样,国内不少高校也提供校园邮箱的终身使用权。我曾求学的武汉大学就一直提供优质的邮件服务。虽然毕业后邮箱容量只有区区500M,但正常收发邮件是不成问题的。我曾用这个邮箱订阅ASA和ISA各专业刊物,迄今仍在更新推送。

因为华科一事,中山大学的邮件服务也开始引起吐槽。虽说中山大学没有毕业回收邮箱一说,但几样管理方式同样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首先,邮箱地址竟然按身份区分。比如教师的邮箱就是@mail.sysu.edu.cn,学生的邮箱是@mail2.sysu.edu.cn,毕业生的邮箱是@mail3.sysu.edu.cn或@alumni.sysu.edu.cn。国内许多高校就没有这样的荒唐设定。比如武汉大学的邮箱一律为@whu.edu.cn,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邮箱一律为@ustc.edu.cn。

其次,也是最令人感到愚蠢的一点,就是学生毕业后,邮箱地址自动从@mail2.sysu.edu.cn变更为@mail3.sysu.edu.cn或@alumni.sysu.edu.cn。变更邮箱地址,是学术通讯的大忌。读完前文的读者会马上反映过来:“变更邮箱地址,与回收邮箱何异”!在此我建议,如果某些同学打算长期使用某一工作邮箱订阅会议和期刊信息(尤其数量比较大),最好不要使用中大校园邮箱。

其他关于中山大学邮箱的吐槽,参见这位老师的Blog

学术管理一向被认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这样的“软件”进步,不像“硬件”升级来得明显,却关乎到每一位学术工作者的科研生活。少一点“缺乏智慧的外行管理”,多一点“充满体贴的内行管理”,应是每一位国内学术工作者的心声。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本站作者